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最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词火了,今天又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你品,你细品,心里惭愧不惭愧?我辈弃之如敝履,他人拾之若珠玉。”
“越来越看不起互联网这些‘巨头’……天天倾尽全力玩概念、吹模式,搅合市场,与民争利……更大的问题是,大量底层的蔬菜商贩,他们凌晨去上菜,挣点辛苦钱,以后靠什么谋生?”
“年少轻狂者,必有天纵之才!十七岁少年打出千秋功业、万里江山,霍去病确实张狂。”
这些颇有几分振聋发聩意味的话语,常刷短视频的你一定听过;古色书香的场景,温润的嗓音,儒雅的形象,你一定会有些许印象;视频结尾不变的那句“读书,读画,读生活”是一个独特标识,更是丹青旅者自媒体之路的指南针。
丹青旅者,本名李海峰。近日,在由长江新世纪推出的《从0到200万:一个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突破》中,李海峰首次将自己从传统媒体转型自媒体的经验和心得全部写出来。作为一名从事传媒工作近三十年的老媒体人,以新媒体平台达人的身份出镜,同样纯属小概率事件。李海峰在朋友的鼓励下踏入短视频平台,创建账号“丹青旅者”。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辛勤耕耘,完成了粉丝量从0到200万的突破,同时也从一个传统媒体人,成功地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知识类明星主播。
根据短视频包含视、听多种元素的特性,同时满足自己在书画艺术上的私心,李海峰的第一条短视频选择画一只工笔蝈蝈——拿出一只真的蝈蝈,再拿一幅扇面,配上相对轻松的音乐,现场写生画了一只蝈蝈。这第一条短视频,李海峰是慎之又慎,思虑周全了之后,认认真真地制作出来,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高高兴兴地发布了,结果如何呢?用李海峰的话来说,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点赞不过二十五”,可谓十分惨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了李海峰,却不至于将他击退,反而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继续去探索这个领域。反思,或许是李海峰短视频运营的核心,他并非把做短视频当做一乐,成就成不成就算。历经过无人问津的挫折后,李海峰开始仔细研究短视频平台的规则和自己的内容策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他收获了四个方面的结论:首先,视频内容更倾向于输出,而非分享;其次,惊艳的视频前三秒是完播率的重要保证;再次,视频形式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最后,以包容的心态踏入开放的平台。
连续发布视频且观察了一周以后,李海峰发现某些垂直类别相对来说属于窄众领域,很难在粉丝量上有所突破,所以果断地把自己内容的垂直类别由最初的“书画”放大到“文化”这样一个更深的维度上。这样一来,同样一条赛道,从乡间的羊肠小道搬到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跑起来怎么也是飞驰级别的了。
文化知识类的短视频要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是个难度非常高的技术活。那么如何在大俗大雅之间自由穿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呢?书中李海峰给出了两个答案“勤”和“真”。
“勤”,是勤快的勤。齐白石先生到七八十岁的时候,每天上午画三四张画,中午午休一下,下午画三四张,晚上再画三四张,就这样,每天十几张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勤能补拙,量变产生质变,这是普通人都可以实现的,何况是齐白石这样的人物。
读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阅读量,李海峰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速读三本书,主要了解一本书的梗概以及重点内容,判断它的含金量,这是属于认知方面的快速浏览。与速读相对应的另一种方法是精读。值得精读的书是要读一生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读得完、读得透。这不是磨洋工,也不是懒人读不完书的借口,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过程。在外人看来,你似乎永远在翻一本书,都快翻烂了也好像没有什么长进,但只有自己知道,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在自己的心灵里,文化的积淀已经堆成了一座高山。相对应的,你会从内心透出自信与豁达来,这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本源。
“真”,是真实的真。李海峰认为,无论是做文化知识类的主播,还是其他类别的主播都一样,得真实,不能为了人设的完美,装作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文化知识领域,一个人再有才华、再有本领,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一定会有自己的短版和疏漏。所以完全可以做一个坦然的主播,无论是在直播过程中,还是在视频的评论区里,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直说自己不懂,这也没什么丢人的。小处的疏漏并不代表大处的缺失,就像真正的战略统帅,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一样。
追求真,更多的是追求自信和坦然。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必要戏精似的拼演技。人不能拧巴,情绪一定要统一,自己做得快乐,别人看着才能快乐;自己做得轻松,别人看着才会轻松。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