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快讯 >

今日报丨新春走基层丨向风向冷向极寒 气象站的青春

最近,黑龙江迎来了一轮寒潮天气,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寒潮预警,这背后离不开气象站的数据监测。《新春走基层》,总台记者走进哈尔滨国家气象基本站,我们一起看看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日复一日坚守在岗位,观测“天公”心情的。

晚上7点15分,室外气温降至零下27摄氏度,气象观测员孟祥龙听到放球口令后,将带有传感器的氢气球放飞到空中。

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员 孟祥龙:这两天,今天风是比较大的,咱们球比较大,风越大越不好拽,尤其雨雪天,道比较滑,有的时候还站不住。氢气球一拽,你还容易摔倒。


【资料图】

黑龙江全省一共有4个高空和地面相结合的国家基本气象站,其中,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探空观测次数最多,别的站每天只放两次氢气球,这个站每天要放三次,除了晚上7点15分、清晨7点15分外,多了一次凌晨1点15分的放飞任务。一年365天,也就意味着多了365次,且放飞时间必须分秒不差。

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员 孟祥龙:因为我们这个数据要进行全球的交换、国际的共享,所以全世界的观测站都会在统一的时间把气球进行释放,然后进行观测。最后归纳数据之后,把数据统一上传,为今后的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做准确有效的数据收集。

从氢气球升空开始,观测员就要在电脑前持续关注雷达跟踪的情况,确保顺利接收气球上传感器的数据,测定3万米以下高空的湿度、风向、气压等气象数据,观测员将数据采集、整理后上传到中国气象局。

除了探空观测,气象站的另一个主要工作是地面观测,通过各种仪器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记录降水量、冻土深度等各类气象数据。这天晚上,地面监测的风力数据突然显示为零,孟祥龙和同事田雨佳准备到室外的风塔上去看看。

风塔高10.5米,人活动的空间非常狭小,孟祥龙的身材不合适,只能让又瘦又灵活的田雨佳爬上去。漆黑空旷的观测场风声呼啸,只有这处光在向上攀爬。

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员 田雨佳:温度低,上面有冰,一融化,风杯就被冻死了。首先要转,另外它要灵敏,就是转得要非常顺滑,整个塔都晃,越往上越能感觉到晃。

天亮了,我们终于看清了这座位于哈尔滨呼兰区的小楼,冬日里的观测站显得寂静肃穆,大大小小的观测设备在广阔的雪地中并不起眼,但它们却与观测员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员 孟祥龙:可能值班起来感觉有点枯燥,就是天天干活,基本上差不多的,但是现在感觉就像生活的一部分了。

哈尔滨呼兰气象局副局长郭翔宇:当时就叫西南角一座楼,一个小伙仨老头儿,就四个人。

现在气象观测越发智能化、精细化,对观测员们的要求更高,4个人就不够用了。比如,过去按照探空观测和地面观测划分,现在却要两种观测都会。以他们站为例,探空观测和地面观测有30多个项目的数据传输,每分钟都在更新,上传相关资料,如果一小时有60个数据,30个观测项目就是1800个数据,且地面观测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

去年(2022年),站里陆续来了四位新同事,虽然他们都是气象相关专业毕业的,但现实和理论的差距还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最大的挑战就是凌晨的放球工作。

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员 周正:我一般都会手表定一个闹钟,手机定两个闹钟,之后开一个小夜灯再睡觉,我就怕半夜起不来。睡觉之前还要默念12点半要起来。

这个春节,站里从过去的4个人团圆变成了8个人,一大早,他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包饺子、挂灯笼、贴福字。

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员 潘明溪:气象局天气预报只是一部分工作,更大部分的工作是这些基础类的观测项目,就是我们身上是担负一些责任的,这个工作需要有人一直来做,而且需要有人把它越做越好,可能就是大家说的传承。

关键词: 气象观测员 地面观测 气象观测

责任编辑:Rex_23

推荐阅读

致敬春节里的坚守

· 2023-01-23 14:48:0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xjd.rexu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新闻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