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题:小田并大田:黄土高原上的春耕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唐诗凝、马晓洁
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地处吕梁山南麓、黄河东岸畔的永和梯田里,一台台农机来回穿梭。
(相关资料图)
“今年我们村新改造了2500亩地,全部能用上拖拉机,农活儿干起来省事多了。深耕、旋耕工作正在收尾,谷雨后就要开始玉米和高粱的播种了。”山西省永和县白家腰村村民小组组长白红生欣喜地说着地里的新变化。而几年前,农机轰鸣的春耕景象在这里还很罕见。
农机正在改造田里进行深耕作业。(王博 摄)
永和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35万亩耕地中坡耕地占比超过70%。“小、短、陡、弯、碎”的耕地条件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瓶颈何以突破?改地势在必行。
2021年末,永和县被确定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县,两年来依山就势累计改造完成3220亩,农田地块实现了“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耕地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介绍,2023年将投资2800万元,预计新改造1万亩地块,努力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无法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发展短板。
“宜机化改造过程中,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田华告诉记者,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反坡式梯田改造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单位亩产提高20%以上。”永和县还规划在田坎上种植连翘、酸枣等多年生药用灌木,保持水土的同时提高经济收入。
小田变大田,坡地变良田。农户对宜机化改造的认可度高、参与意愿强,示范带动作用愈发明显。在王家崖村,村民任志林欣喜地向记者介绍自家刚刚完成宜机化改造的30亩地块。“两三天就全改好了,完全不耽误春播。以前是坡地的时候耕作只能靠人工,现在改造完,拖拉机进地几个来回就能种好,省钱又省力。”任志林说。
宜机化改造不仅整合了农田,还为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2019年,永和县启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宜机化改造后,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作业效率提升,改造田实现全面托管。去年秋天,改造田内种植的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亩均增产30%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
从前“扶犁扬鞭”,如今“铁牛翩翩”。目前永和县改造田能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宜机化改造有力提高了我们的农机装备水平。”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郝建明介绍说,2022年全县新购置农机具500余台,农机保有总量达2500余台,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了85%。桑壁村村民李辉刚购入了一台160马力的拖拉机,成为了一条龙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的农机手。“我之前的拖拉机是50马力的,作业效率低,现在换了大农机,耕起地来又快又好。”李辉说。
李辉和他新购入的160马力拖拉机。(新华社记者 马晓洁 摄)
永和县委副书记胡国华说,进入“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的新阶段后,这种双重探索将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结合永和梯田3A级景区创建、有机旱作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等,永和县深挖梯田文化和农耕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春暖田沃,夏盈碧波,秋色丰满,冬临素裹,一幅生机勃勃的永和梯田“四季画卷”在黄土高原徐徐铺展。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