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星大姐,我活不下去了,家里人都找我的事,我咋办呀……”2023年5月4日凌晨1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被惊醒的陈若星赶紧拿起电话,一位女士的哭诉声,让她的心揪了起来。66岁的她站在窗边,时而像知心大姐倾听诉说,时而像慈祥妈妈用爱抚慰。一通夜半电话,一打就是两个多小时……而这样的特殊电话,陈若星和几个热心好姐妹已经接听了三年多。她们每天在工作生活之余,通过这条从不“打烊”的免费热线,为市民解答心理方面的困惑,累计接听电话上万次,被称为“城市上空的温暖电波”。
危难时刻 一条“暖心热线”古城响起
2023年5月4日凌晨1点多,睡梦中的陈若星被电话铃声惊醒。一通电话刚接通时,陈若星便明显感觉到对方情绪异常。打电话的是一位女青年,正淋着雨在大街上发泄。她对陈若星说,自己生完孩子后,婆婆整天阴沉着脸,老公也不关心她,甚至都不理她,感觉家里所有人都找她的事,她很愤怒也很无助,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陈若星结合自己的经历,开导她换位思考,把赌气变成说理……通话两个多小时候,女青年终于平静了下来……
(资料图)
与这个女青年的通话,只是陈若星这些年接通并为对方悉心解惑、疏导的无数通电话之一。有时正在切菜,电话铃响了;有时正在购物,电话铃响了;有时正在亲友家里拜访,电话铃响了……每当这个时候,陈若星总会停下手里的活,或正在做的某件事,快速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认真接听起电话。记者采访了解到,陈若星每天接听的这个电话,就是用她名字命名的一条24小时免费“暖心”热线——“若星大姐”心理疏导热线,热线于2020年1月开通。
据陈若星讲,当年1月,她从微信中得知,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有一百多位医学留观人员,分别在酒店进行集中隔离,或者居家自行隔离。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中,出现了恐惧绝望情绪,哭泣哭喊哭闹不停;有的人强行要求外出……这时,她来到位于北关党群中心的工作室,开通了24小时心理疏导热线。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先后打出过1000多个为处于集中和自行隔离状态同胞进行心理疏导的电话,接听的电话更是不计其数……
2020年4月,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陈若星离开北关党群中心,将“若星大姐”心理疏导热线变成“行走中的热线”,走到哪里接到哪里
热线响起 “若星大姐”帮你打开心结
“无论接听或者拨打电话的人态度如何,心情舒畅或者沉重,总会在与‘志愿者’陈若星的谈话聊天中得到宽慰和纾解,心情逐渐好转与平复”。这是熟悉陈若星的人常说的一句活。
因为此,口口相传,让“若星大姐”心理疏导热线响起的频率越来越高。就在陈若星感觉分身无术时,今年52岁的崔彦、38的贾英等多位有心理疏导特长的爱心人士,在工作之余先后参与进来,和陈若星一起成为这条热线的“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每天都以倾听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从咨询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陈若星的话说:“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所以更懂得如何去关爱和理解有心结的人!”正如陈若星所言,不管是“50后”的她,还是“70后”的崔彦、“80后”的贾英等,她们换位思考,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阅历,为求助者打开“心结”。
“自己曾经淋过雨,就想帮他人撑把伞!”说起开通免费心理疏导热线,陈若星经常会这样说。“20多年来,我承受了一个女人人生中所不能承受的一系列巨大打击:17年前父亲瘫痪;6年前,母亲老年痴呆;5年前,自己被确诊为乳腺癌,这一切都得我一个人去面对。那段时间,我感觉已经撑不下去了,一个人承受无处诉说,总奢望有人能静静听我讲半个小时。最后挺过来了,就想以一己之力帮他人撑把伞!”说起这些,2015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陈若星感慨万千。
而1971年出生的崔彦,也同样有过和陈若星相似的经历。在经历两次胃部手术、一次脑部手术的情况下,坚持照顾半身不遂的大伯哥和90岁老母亲许多年。1984年出生的贾英,尽管有自己的企业要管理,有年幼的孩子要照顾,但再忙再累,也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需要接听的热线电话……
消散心结 真情付出换来“电话认亲”
“孩子,妈妈的电话一直开着,有啥难事就给我说,妈妈帮你一起想办法……”2023年5月7日,记者在西安市北郊见到陈若星、崔彦和贾英等人的时候,她们正忙着接听心理疏导热线电话。期间,记者注意到,崔彦口中的孩子,竟是一位叔叔养大的孤儿。这个孩子正在上中学,因为自卑心理,和同学、家人相处都存在各种问题,情绪波动很大,在拨打“若星大姐”心理疏导热线倾诉时,被“崔彦妈妈”温暖到了,坚持要认崔彦当妈妈,而且一有不开心的事就找“崔妈妈”说,所以才有了开头暖心一幕。
陈若星告诉记者,像崔彦这样被“电话认亲”的事很多。2022年6月,正在厨房做饭的陈若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妇女打来的。她告诉陈若星,她现在和丈夫相处得非常好,丈夫现在知道关心她了,在乎她了。她说“若星大姐”就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用自己的经历教会了她许多。
陈若星介绍,2022年12月,这位女士多次打来电话,讲述他的心境,诉说自己的困惑。她说结婚有孩子后,丈夫就越来越瞧不上她了,对她很冷淡,不理不睬。不管她咋讨好都换不来丈夫一个笑脸,她又不想离婚,日子过得很痛苦,不知道该咋办。多次通话中,陈若星推心置腹跟她交谈,让她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人格魅力,来吸引丈夫的心……
当天,记者注意到,不管是陈若星、崔彦还是贾英,接听每一个热线电话时,都先选择静静地倾听,让他们在诉说中发泄情感,然后再以“大姐姐”等的身份,站在对方的角度讲道理出主意,帮他们打开心结。
“有时候,二三十分钟就能解决对方的疑虑;有时候,则需要从线上转至线下,沟通多次才能缓解对方的焦虑。”志愿者贾英说,心理困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这个时候,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一句知心的话,也许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疏导情绪 她们选择做愿意倾听的人
“谁能静静听我讲半小时就好了!”在陈若星最难、最无助、快撑不住的时候,一个愿意听她倾诉的人,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她走出困境开设了免费心理疏导热线,就是要认真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2022年12月23点,电话铃声夜半响起。陈若星赶紧拿起电话,“你好,这里是‘若星大姐心理疏导热线’,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电话那头无人应答,只传来了轻微的啜泣声,似乎是个孩子。陈若星放柔了声音,轻声道:“有什么不开心的都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等了半天,电话那头,终于传来女孩的声音。两个多小时后,陈若星挂断了电话,在日志本上记下电话内容。
陈若星说,打电话的是一个中学生,感染新冠后,疼爱自己的父母过来照顾她,却事事对自己不满意,一举一动都要“指挥”“控制”自己,让她无所适从,继而冲突升级,导致她与父母大吵了一架。之后,她感觉自己身心疲惫,无法忍受。“她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她,她打通电话后,就把我当成倾诉对象,把心中积压许久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了。她说了两个多小时,我听了两个多小时,倾诉完孩子就基本平静下来。然后,我又和她讲述人生中几种爱的不同表达,讲述父母之爱的永恒意义,开导她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最终让她彻底释然。”
正如志愿者贾英所言,当热线电话响起的时候,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一句知心的话,也许就是打开他们心结的一根“救命稻草”。据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陈若星、贾英、崔彦她们,在接听心理疏导热线时,先把自己当做“倾听者”:从整整花4小时倾听对方诉说家庭矛盾,到一个电话打进20次听对方说20个小时……热线开通三年多时间,这条从不“打烊”的免费热线,累计响了上万次,她们也用心倾听了上万次……
爱心值守 留住温暖和关爱的“声音”
电话两端,两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却要将心事托付、消散心结。每一通拨入的电话,都代表着希望与信任。“不少求助者认为自己孤立无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岛。”陈若星坦言,这几年,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志愿者们在这里值守,有时就像一个“树洞”,等待人们把郁结于心的不愉快事讲出来、放进“树洞”。
但,这条热线又不只是“树洞”。志愿者们既参与接听求助电话,当消散心结的“倾听者”;也会在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做化解心理危机的“践行者”。相比专业的心理咨询,陈若星她们,希望本着博爱、倾听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从咨询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关爱他们,通过心灵共情,实现有效沟通和帮助,为有需求的人疏导情绪、提供建议,“它是‘热线’,更是心理健康的‘防线’。”
然而,为了筑牢这道心理健康“防线”,陈若星和她的伙伴们,付出了许多也牺牲了许多:因为要接听热线,陈若星退休后要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搁浅了,小孙女上下学也少了奶奶的陪伴。也是因为要接听热线,忙于工作的崔彦和贾英,硬是把原本要给家人的时间和爱,给了电话一端一个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来电特别多。”陈若星说。打来电话的人,一般都是遇到了难以纾解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家庭生活中出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无论怎样,陈若星她们,都会耐心认真地接听电话,与来电者一起分析问题,给予宽慰劝解疏导。
陈若星说,目前,加入这个心理疏导热线的志愿者不断增加。他(她)们无私付出,把温暖和关爱的声音,传递给每位处于心理困境中的人。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0